说到“青年”,很多人之一反应就是“青春洋溢,帅得掉渣”的那些年少时代,然而,现实总是比想象复杂。 *** 上热热闹闹,关于“青年”的界限也是个“你说我答,大家讲得挺热闹”的话题。其实,一到“多大算青年”的讨论区,就像走进了迷宫——不过别担心,我带你用最活泼的方式一探究竟。
有人说,青年就是17到25岁,这是学生时期的黄金档,青春正盛,能跑能跳还能打游戏,朋友圈全是同龄人。其实,国家定义的法定年龄界限也有说法!比如,联合国把“青年”定义为15到24岁的年龄段。这一标准在不少国家都是硬性规定,算是给“青年”划了个“铁定底线”。为什么不是18岁之后?因为联合国觉得,这个年龄段既有青春的血性,也开始逐渐承担责任了。“啃老”没有那么容易了哦,青春期的尾巴也开始被划着圈圈了。
然而,国内不少专家和学者的观点又更宽泛一些——他们认为,“青年”可以一直延伸到30岁甚至35岁!打个比方,很多人到30+仍旧是“卧龙”,演绎着“我还年轻,我还能浪”的青春故事。不信?看看朋友圈——“2002年出生的买买提”还在想着“我要当个大神”,30+的街坊邻居们还在拼“减龄”,很能彰显“青”字的巨大包容度。
搞笑的是扯到“多大年龄算青年”的时候,就会冒出一句:那“2024年出生的人”属于哪个年龄段的“青年”?这问题瞬间变“脑筋急转弯”——难不成还得看“生在哪一年,花在哪一片豆”? 不光如此, *** 上的段子更是笑谈:有人说,“只要你还没到中年,站在镜子前还能认出自己,基本可算得上青年”。这句话简直太“逗趣”!毕竟,活得久一点,人大概就有更大的“青年范围”可以玩,比别人多几倍的青春次数,心情也可以随之“青春发光”啊,瞧这逻辑,简直无敌强大。
许多青年朋友还热衷于定义“虚拟年龄”,换句话说——“我的精神年龄还停留在1995年”!即使实际已走入三十而立的年龄段,精神层面还能“逆龄”,自带滤镜,卡哇伊到飞起。这也是一种“模糊”的界线:谁说青年就非得“看得见摸得着的年纪”?精神“年轻”、心态“充满朝气”才是真正的“青”字大写嘛!
除了心理层面,一些国家和地区的“法律定义”也在不断调整,比如——中国:没有明确规定“年龄界线”,更多的是从“劳动用工”、“保险”以及“教育政策”出发。而在【日本、韩国】等邻国,各自的“青年”标准也不同。一些地方定义“青年是从18到34岁”,而另一些国家则“宽容”点,从20到40都在“青年线”之内,看来,年龄这个话题就是“没有硝烟的战场”。
你以为,定义标准就这样结束了?错!还有“社会认知”在发飙。例如,许多“85后”“90后”早已“翻身”成为“中坚力量”,但心态和生活状态让他们这把“青年帽子”戴得格外毕恭毕敬。谁说越长越大就得“变老”呢?在朋友圈,“中年人的青葱岁月”成为了新的笑话,新一代的“指点江山”继续娱乐至死。你的“青春”是不是还藏在深深的心底?敢不敢承认,也许,有些人活着就是“永不老”的“青年状态”。
更搞笑的是,#年龄也是个梗#,在 *** 上流传的“年龄排序”段子让人大笑不止。比如:男孩说“我还在20到25之间”,女孩一听笑着说“拜托,你那是17到99都能一锅端的年龄范围吧!”还有“我30岁了,还能说自己是青年吗?”直接跳出一个大写的“当然!只要你还在奋斗,年龄只是数字。”是不是让你觉得,既然“青年”已成了“心态+状态”的标签,年龄也就不那么重要了?
所以,问“多大年龄算青年”,这就像在问“糖有多少热量才算低”,答案没有一个死板的标准,只能说“有活力还爱闹腾,心里没装钢板,基本可以归入青年”。甚至有人戏谑:你猜“青年”的标准是什么?那就是“只要你还能在凌晨三点聊人生,还能秒回℡☎联系:信,基本就是’永远的青年’”。对,就是这么“跳Tone”。